但是其实会陷入两难。
如果你回答:“成绩好真的没什么的啊,别那么在乎成绩。”
结果对方把“不在乎成绩”错当成“不在乎学习”,
从此对学习对上课保持不认真、随便的态度,
是否就是因为你而跌到了呢?
可是如果回答:“谢谢,我也很满意我的成绩。”
结果对方在心里认定自己是看重成绩的人,
而很多时候 看重成绩=死读书=功利性=竞争性=好胜心强=骄傲=不会做人
加深对你的误会还算小事,
最怕就是拿:读书好不等于会做人 的藉口,
从此对学习对读书更加抗拒。
所以打从心里希望对方可以认真学习、追求进步,又可以不在乎成果,
这种兼顾两者的措辞,我真的还在摸索当中。
不过我有必要为天下因为”读书好,而被看不起”的人做一个申辩。
当然,我的申辩不是绝对性也不是概括性的,
只是希望对于那些因为热爱生活,所以认真学习的“书呆子”一个伸冤的机会。
的确,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死读书的人,
但不是所有成绩好,读书好的人都是死读书。
事实其实恰好相反。
真正从学习、从书中取得智慧,而不只是知识的人,
就是那些最有创意、热爱生活的人。
这绝对是逻辑的。
书的价值和精华不外乎就是要人思考生命,反省生活,
而真正索取其精华的人必定会从因为“书中”的指引,而积极去寻找“书外”的世界。
因为“书”,就像一个指向外面世界的手指,
既是手指,就是充满生命力的;
有生命力的指引,就会在燃烧生命力的情况下不断冒险。
所以,一个读书的人,也可以是一个冒险的人。
那为什么还会有“书呆子”的出现呢?
嗯……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没有找到真正的精华,
他们读历史,可是不知道为何而读;
读文学,不知为何而读。
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次序的问题。
人都是因为知道 要这么做的理由之后,才会去做一件事的。
你吃饭,是因为你饿;
你睡觉,是因为你累。
可现在因为时代、因为大社会没有等你是否明白为什么要读历史、读文学,
就先让你读历史,读文学。
在不知道读历史文学的价值之下,我们不止被逼着要读,而且还要考。
由此便产生两种反应:第一,反抗;第二,妥协。
反抗就是对着一切不明白和不满意表示厌弃。
可惜的是,
很多反抗者在厌弃“次序颠倒的过程”中,也厌弃了“学习过程”。
以至于之后的人生反而看不起“读书”了。
妥协者努力去找到在这个次序颠倒的过程中可以适应和生存的方法。
如果妥协者可以在寻找适应的方法中,发现次序颠倒问题并且给予矫正,
那就是最好不过了。
可偏偏很多妥协者在这个过程中只看见如何生存,而看不见为何生存,
在忙碌追求“生存成果”(成绩)之下,
就变成了书呆子。
综合以上,
书是书,人是人。
书的价值是不变的,重要的是人怎么去读,是否有读出其价值和精华。
鼓励所有因为读书而变得烦恼的人,
分享所有因为读书而变得喜爱冒险的人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